古旋風若有所思:“也就是說,他們并非‘雕刻’水晶,而是‘培育’它?”
“正是如此,”莫里斯教授點頭,“瑪雅人可能掌握了某種生物礦物共生技術,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或化學反應,在晶體生長過程中直接塑造其內部結構。”
古旋風也被這么匪夷所思的解釋震驚道:“這可能嗎?!”
莫里斯教授取出一份泛黃的文獻,封面上印著《中美洲生物礦物共生現象研究》。
“請看這個,”他翻開其中一頁,指向一組顯微照片,“這是我們在帕倫克遺址發現的石英薄片,其內部紋路呈現出分形結構,這種自相似性絕非偶然雕刻所能實現,更關鍵的是,我們在樣本中檢測到了有機酸殘留物。”
古旋風湊近觀察,瞳孔微微收縮:“這些紋路。。。像是某種‘引導模板’?”
“沒錯,”莫里斯教授的聲音因興奮而略微顫抖,“瑪雅人可能利用了特定菌株分泌的酸性物質。這些微生物會在晶體表面形成生物膜,通過代謝產物局部改變ph值,從而定向溶解或沉積二氧化硅。現代仿生學中已有類似案例——比如硅藻利用硅酸轉運蛋白構建細胞壁。”
一位工程師問道:“莫里斯教授,如果瑪雅人真的能夠‘培育’晶體結構,而非依賴傳統雕刻技術,那么他們的知識體系必然建立在某種高度發達的生物學基礎上,可問題是,我們至今未在瑪雅遺址中發現任何足以支撐這一技術的生物實驗室或相關文獻。”
莫里斯教授微微頷首,目光深邃:“這正是最令人費解的地方,瑪雅人的文字系統雖已部分破譯,但其中關于科技的記載寥寥無幾,他們的典籍大多涉及天文歷法、宗教儀式和王朝歷史,卻幾乎沒有提及任何具體的工藝技術。”
古旋風看著水晶頭骨,說道:“如果瑪雅文明真掌握這種生物技術,那么它的隕落可能比想象中的更復雜。”
他的話也引起在場眾人的思考,是啊,如此高度先進的文明,為何會在公元9世紀左右突然崩潰?
而且還沒留下多少痕跡,至今為止,對于這個失落文明的歷史風貌,還停留在幾座遺跡而已,出土的文物也是寥寥無幾,就像突然人間蒸發一般,太不合常理。
莫里斯教授沉吟片刻,緩緩說道:“根據最新的地質考古證據,瑪雅文明的衰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長達百年的衰退過程。傳統觀點認為,過度農業開發導致的環境惡化是主因,但如果我們假設瑪雅人掌握了生物礦物共生技術,那么他們的社會結構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
眾人投來的目光讓他繼續說道:“尤卡坦半島的土壤樣本顯示,在瑪雅古典期晚期(約公元800-900年),當地曾爆發過大規模的生物污染事件,某些微生物的化石殘留呈現出異常增殖的跡象,這與現代工業污染導致的生態失衡極為相似。”
這時伊萬卡開口問道:“您的意思是,瑪雅人可能因濫用生物技術而引發了生態災難?”
“不排除這種可能性,”莫里斯教授謹慎地回答,“如果他們的技術依賴于某種微生物培養體系,那么一旦失控,可能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壞,比如,某些用于晶體‘培育’的微生物若逃逸至自然界,可能會干擾土壤礦物質的正常循環,導致農作物減產,進而引發社會動蕩。”
古旋風補充道:“不僅如此,如果他們的技術高度依賴特定生物種群,那么一旦這些生物因環境變化而滅絕,整個技術體系也會隨之崩潰,這或許能解釋為何瑪雅文明在極盛時期突然失去技術優勢,最終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