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末的洛陽城正值盛夏。
微風習習,卻感受不到一絲涼意。
自夏侯獻從河北歸來已過兩月,最近天子曹叡喜憂參半。
喜的是,吳質在上個月入京轉職了。
曹叡遵守了他的承諾,遷吳質為光祿大夫,加侍中,并保留振威將軍號。
但憂的是,東吳前線的戰(zhàn)報。
朝議上,曹叡正襟危坐,聽著朝臣們上奏。
"大司馬此役喪失了我淮南數萬精銳,糧輜重無數。"
“我大魏恐十年內,無力再染指江東也。”
“是啊,是啊。”
“臣聽聞,逆吳之主孫權大勝得歸后,開始著手登基事宜。”
“若是如此,這天下三皇并立,豈不有辱我大魏正統(tǒng)。”
群臣看似在對著大司馬曹休落井下石,實則是在威脅。
想讓自己換掉曹休?
怎么可能。
曹叡這才終于意識到宗室力量被先帝曹丕壓制得太重了。
如今宗室凋零,若是這么下去,士族的力量會被九品中正制帶上一個新的巔峰。
況且這次戰(zhàn)役雖說是曹休一手策劃的,但整個全局曹休事事都會向曹叡請示,他的每一步動作都是得到曹叡的準許的。
故而,石亭之戰(zhàn)的失利,他也有責任。
群臣這樣圍而攻之,這是什么意思。。。。
曹叡等群臣說得差不多了,這才開口:
“眾卿,大司馬曹休已親自上書謝罪。朕念及大司馬多年勞苦功高,不忍心因為一次失利而去責罰。”
“朕已遣屯騎校尉楊暨前去壽春宣旨撫慰,讓大司馬知恥而后勇,繼續(xù)為我大魏鎮(zhèn)守邊疆。”
群臣聞言,面面相覷,一陣小聲嘀咕后便都閉了嘴。
畢竟天子親自為曹休開脫,其態(tài)度已經顯而易見了。
還能多說什么?
不過有的心向宗室的大臣此時心里卻樂開了花。
就比如夏侯楙。
他當即出列,贊賞了曹叡的做法。
“陛下圣明!”
他不屑地看了那幾位大臣一眼,“若是陛下依著諸位的意思真的罷免了大司馬,豈不寒了忠臣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