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古旋風除了電影拍攝,就是研究人類大航海歷史的邊界。
作為好萊塢第一人,古旋風自然不會獨自在書房里閉門造車,浪費腦細胞。
專業事交自然給專業人來做,為此他組建豪華專家團隊,成員包括華夏在內的全球頂尖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海洋學家、語言學專家,基因專家等多個領域研究團隊。
他們的任務很明確,在浩如煙海的史料與考古證據中,尋找東方文明與瑪雅文明之間可能存在的聯系,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太平洋兩岸的文明是否早已有過某種形式的接觸?
1974年,墨西哥考古學家在奧爾梅克遺址(瑪雅文明的前身)發掘出一批玉器,其雕刻風格與中國商周時期的玉器驚人地相似。
更引人注目的是,奧爾梅克文明突然在公元前900年左右興起,而這一時期恰逢華夏商朝滅亡,大量殷商遺民可能向海外遷徙。
美國考古學家邁克爾·科曾提出假說:這些遺民或許借助洋流,橫渡太平洋,影響了中美洲文明的早期發展。
而要證明兩大文明存在交流,必須回答一個關鍵問題:古代人類是否具備橫渡太平洋的能力,特別是關于唐代旅行家杜環可能到過美洲的航海圖?
專家團隊從三個維度展開量化分析:1、
船舶性能,根據泉州宋代古船復原數據推算,唐代“蒼舶”長約30米,載重150-300噸,配備12道水密隔艙。
荷蘭海事史學家羅伯特·克拉耶斯通過流體力學模擬證實,此類船型可抵御北太平洋6級風浪。
2、導航工具:唐代已使用“牽星板”觀測北極星高度定位緯度。結合《海島算經》記載的“重差法”,船員可粗略測算與岸線距離。
3、補給與生存,《酉陽雜俎》記載唐人已掌握“蒸餾取露”技術,但跨洋航行仍需依賴雨水收集。計算顯示,50人團隊每日最低需100升淡水,而北太平洋夏季降水概率達60%,勉強滿足需求。
4、食物保存:咸魚、醋漬蔬菜及豆豉是主要航儲食品。福建漳州出土的唐代陶罐內壁檢測出高鹽度殘留物,印證了防腐技術的應用。
而后,專家團隊基于唐代航海技術、洋流數據及考古證據,將杜環可能的跨太平洋航線劃分為以下階段:
第一階段:廣州至琉球(約30日),船舶自廣州港啟航,沿東南季風駛向琉球群島。
這一時期,唐人已掌握利用季風規律的技術,《嶺表錄異》記載“夏汛發舶,乘南風疾馳”。
考古學家在沖繩那霸港遺址發現8世紀唐代陶瓷碎片,印證了這條航線的活躍性。
航海模擬顯示,載重200噸的“唐舶”(采用水密隔艙技術)在此航段平均日行70海里,與文獻記載的“月余至流虬”基本吻合。
第二階段:琉球至阿留申群島(約40-50日),船舶借助黑潮北上,經日本列島東側進入北太平洋暖流帶。
這一階段,黑潮流速達1-2節,夏季表層水溫超過20c,可為船只提供穩定推力。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模擬實驗表明,失控的唐代帆船在無主動導航情況下,仍有35%概率隨洋流漂至阿留申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