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罕見地以西班牙語刊發評論,將“黑鴉號”事件與北約東擴相提并論:“當西方談論‘規則’時,他們總選擇性地忘記自己如何用炮艦書寫規則。”
分析人士認為,此類言論意在離間美歐與拉美關系,尤其針對墨西哥總統洛佩斯此前“要求聯合國介入調查”的聲明。
與此同時,華夏官媒的英文版社論采取了更為微妙的態度。文章既批評了“文物占有邏輯”,又建議“通過多邊合作建立更公平的分配機制。”
法國《世界報》則擔憂地寫道:“當每一件文物都被賦予地緣政治符號時,人類共同遺產的概念正在被解構。”
這一波輿論戰,也讓奧德賽公司的公關策略逐漸浮出水面。
根據彭博社獲取的內部文件,該公司已聘請前國務院文化遺產顧問組建“學術背書網絡”,向《考古學》等頂級期刊投放“技術論文”,強調其打撈過程的“科學嚴謹性。”
這些論文中反復出現的“激光三維建模”“原位保護”等術語,成功將輿論焦點從“文物歸屬”轉向“技術倫理。”
這和正在解密青銅匣盒以及水晶頭骨的古旋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原來美國公關這行業也是一脈相承。
不過目前為止,外界依舊沒有就此次打撈事件聯系到他身上。
獨立調查記者艾瑪·克勞福德在社交平臺披露,奧德賽公司與美國三大博物館存在“優先捐贈協議”:“他們用學術光環掩蓋了一個簡單事實,這些文物最終將進入紐約和波士頓的展廳,而非其他拉美地區的博物館。”
更耐人尋味的是,大英博物館在此刻宣布舉辦“大航海時代藝術特展”,其策展人接受bbc采訪時稱:“無論來源如何,文物在全球化語境中獲得了新的生命。”
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批評,白宮采取了看似矛盾的應對措施。
總統公開表態支持“文物共享計劃”,承諾將“部分藝術品”出借給拉美國家,與此同時,司法部卻悄悄向聯邦法院提交動議,要求將“黑鴉號”認定為“具有國家象征意義的沉船”,此舉一旦成功,將觸發《沉船軍事資產法》,使美國政府獲得文物處置的絕對話語權。
在這場喧囂中,最令人意外的或許是國際考古學協會的集體失語。
多位匿名會員向《自然》雜志透露,該組織正陷入“贊助商壓力”與“學術良知”的兩難境地。
奧德賽公司不僅是其協會年度會議的最大金主,其設立的“海洋考古基金”更資助了全球30%的水下項目。
有位博客寫道:“當我們依賴打撈公司的數據時,批判性研究早已成為奢侈品。”
與此同時,奧德賽公司對外發表聲明,“過去十年,我們已向各國捐贈了無法估量的文物,商業打撈才是文化遺產活化的最優解。”
這番話被《經濟學人》拆解為“新自由主義式的文化贖買”,而《福布斯》則贊嘆其“開創了公私合作的考古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