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事突擊》上映后,媒體評價都挺高。
《好萊塢報道》稱其為“新黑色電影宣言。”
《綜藝》:“顛覆了傳統警匪片的邏輯。”
可當尼古拉斯·凱奇飾演的杰克·莫雷蒂在影片結尾的槍火中倒下,銀幕上的血霧與雨幕交融,影院里的觀眾卻陷入詭異的沉默。
這種沉默很快蔓延至輿論場,古旋風“現代西西弗斯贊歌”的評價,被部分媒體奉為圭臬,但很多觀眾卻在社交媒體抱怨“看不懂這部電影想表達什么。”
影片首周票房僅收2300萬美元,遠低于5000萬美元的制作成本,而爛番茄新鮮度卻高達89%,爆米花指數卻跌至52%。
這種罕見的“專業口碑與大眾接受度割裂”現象,背后隱藏著當代電影工業中藝術表達與商業邏輯的深刻矛盾。
一些影評播客指出問題的關鍵:“導演用新黑色電影的視覺語法,徹底顛覆了傳統警匪片的敘事安全區。”
影片中那些被詬病“過度搖晃”的手持鏡頭,實則是故意制造的認知失調,當莫雷蒂在巷戰中踉蹌奔跑時,攝影機始終保持著比角色慢半拍的節奏,這種技術選擇讓觀眾被迫體驗主角的迷失感。
而文戲中著名的“隔窗對視”長鏡頭,長達2分17秒的無臺詞表演,被《電影手冊》譽為“用睫毛顫動完成的莎士比亞獨白”,卻成為普通觀眾口中的“節奏拖沓。”
這種美學上的激進實驗,直接導致了評價體系的分裂。
權威影評網站Indiewire盛贊其“用暴力芭蕾解構體制性腐敗”,而大眾評分平臺Imdb上卻涌現大量一星評論:“為什么要用這么晦澀的方式講一個簡單的復仇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兩極分化的焦點恰恰集中在影片的悲劇內核上。
當傳統類型片觀眾期待看到莫雷蒂手刃仇人時,導演卻安排他在擊斃克勞德的瞬間同步中彈,這個刻意違背“最后一分鐘營救”慣例的設計,被《紐約客》解讀為“對正義幻覺的祛魅”,卻被普通觀眾視為“憋屈的爛尾。”
或許尼古拉斯凱奇太過想證明自己在電影敘事方面的功底,卻忽視一個簡單的邏輯,忙活半天就是為了舍身取義嗎?
一些觀眾用憋屈來總結觀影體驗,“我本想領略尼古拉斯凱奇那種暢快淋漓的復仇大戲,結果卻收獲一個巨大悲劇。”
這是很多觀眾真實的想法,現實本來就很苦了,你還想來整這么一出,心情更郁悶了。
傳統警匪片的敘事契約建立在明確的道德分野之上。
從《虎膽龍威》到《速度與激情》,觀眾早已習慣在爆米花香氣中享受正義必勝的確定性快感。
然而《警事突擊》刻意顛覆了這一范式,莫雷蒂在雨巷中的每一次開槍,都伴隨著道德困境的震顫,他與克勞德的最終對決,勝負并未帶來解脫,反而留下體制性腐敗依然盤踞的余味,這種拒絕提供情感宣泄出口的處理,使得追求爽感的類型片觀眾產生認知失調。
就像一個女觀眾對此評價道:“這是一部給影評人看的影片。”
自導自演的尼古拉斯凱奇本身構成一個有趣的矛盾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