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晨霧還像一層薄紗似的籠罩著縣城,梁莽便已身披鎧甲,手持長槍,帶著精心挑選出的三十名勇士悄然離開了城門。
這三十人個個身形挺拔,眼神銳利,腰間的兵器在晨光下泛著冷冽的寒光,每一步都走得沉穩有力,顯然是早已做好了隨時投入戰斗的準備。
此次與梁莽一同出戰的,還有夷人部族的首領拓跋古。
拓跋古身材高大魁梧,臉上帶著幾分草原人特有的粗獷,身上穿著一件經過改良的獸皮甲,既保留了部族特色,又增添了幾分實戰的便利性。
起初,秦明本打算讓拓跋古留守縣城,畢竟夷人部族剛在秦家村安定下來,若是首領出戰有個閃失,部族難免會陷入混亂。
但拓跋古卻異常堅定,他主動找到秦明,言辭懇切地表達了想要帶隊出戰的想法。
他說:“秦將軍,自從我們部族來到秦家村,你們待我們如親人一般,讓我們這些在草原上飽受饑寒、朝不保夕的人,終于過上了安穩日子。如今有敵人來犯,守護這片土地,我們義不容辭,也想借此證明我們部族的價值,絕不是只會依附他人的累贅。”
拓跋古的這番話,字字句句都飽含著真誠。
自從他的部族落戶秦家村后,確實受到了無微不至的優待。
村里專門為他們修建了寬敞舒適的房屋,房屋的結構既考慮了他們在草原上居住的習慣,又融入了中原建筑的保暖特點;每日的伙食更是從未短缺,不僅有足夠的糧食,每隔幾天還能吃到肉,這在以前的草原生活中,是想都不敢想的。
要知道,在草原上時,他們時常要為了爭奪一點水草和糧食與其他部族爭斗,很多時候只能餓著肚子,甚至還要面臨被強大部族欺凌、驅趕的危險,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而如今在秦家村,他們再也不用為溫飽發愁,還能過上安穩平靜的日子,這樣的生活,正是他們祖祖輩輩都渴望的。
而且,在這段相處的日子里,夷人與秦家村的村民們也漸漸打破了民族間的隔閡。
剛開始,雙方因為語言、習俗不同,交流起來還有些生疏。
但村民們熱情好客,主動教夷人說漢語、寫漢字,還教他們種植莊稼、紡織布料的技巧;夷人也毫不保留地把草原上騎馬、射箭的本領傳授給村里的年輕人,遇到農忙時節,還會主動去幫忙收割莊稼。平日里,誰家有個急事難事,大家都會主動伸出援手。
晚上空閑的時候,夷人部族的人更是全員出動,圍坐在篝火旁,跟著村里的老先生學習漢語和中原文化,每個人都學得格外認真,眼神中滿是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想要長久留在這里的渴望。
正是這份深厚的情誼,讓拓跋古堅定了主動請戰的決心。
他心里很清楚,只有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為守護這片土地出一份力,才能讓自己的部族真正被這里接納,永遠留在這個如同家一般溫暖的地方。
秦明起初還在極力反對,他擔心拓跋古缺乏實戰經驗,而且夷人部族的士兵作戰方式與中原士兵不同,怕在戰場上出現意外。
但拓跋古一次次地堅持,甚至帶著幾個部族里的勇士在秦明面前展示了他們精湛的騎射技藝,最終,秦明還是拗不過他的執著,只好同意讓他帶著十幾名夷人勇士協助梁莽,一同去對付雁北關的先頭部隊。
看著梁莽和拓跋古帶著隊伍漸漸遠去,身影越來越小,最終消失在晨霧中,秦明才緩緩收回目光。
……
與此同時,在距離縣城五十里外的落陣營村,雁北關的先鋒部隊已經抵達村口。
這支隊伍大約有兩百多人,全是騎兵,馬匹個個高大健壯,士兵們穿著統一的鎧甲,手里拿著兵器,臉上帶著幾分囂張跋扈的神情。
領頭的將領名叫周沙河,他是駐守雁北關的百戶,身材中等,臉上留著一圈絡腮胡,眼神陰鷙。
這次他帶領兩百多先頭騎兵進入黑山縣,已經是第二天了。
在進入黑山縣之前,他就派出了多名斥候去打探情報,如今,根據斥候傳回的消息,他已經初步制定出了作戰和掠奪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