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縣衙的銅鐘剛過辰時,城墻根下已騰起陣陣汗霧。
接下來的兩天,秦明在縣城中嚴陣以待,準備迎戰雁北關的精銳。
至于秦家村那邊,秦明暫時放棄了防守,塢堡只留下少量的士兵進行留守,包括村民在內的所有人,都臨時遷到了縣城之中。
除了人員,秦明還將大量的器材帶到縣城之中,六套重型弩車,十二個投石機,還有剛剛制作出來的一部分爆火雷和炸藥包,這些東西都極大的增加了縣城的防御能力。
為了保證新加入人員的戰斗力,秦明對他們進行了緊張的訓練工作。
縣城中,有鐘樓和鼓樓各一個,都是三層木質建筑,和平時期,主要的作用是禮儀和報時。
而在戰時,鼓樓作為城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了指揮中樞。
由于鼓樓通常建于城市的中心或高處,視野開闊,便于觀察周邊的情況。
一旦敵軍來襲,鼓樓的值守人員便能第一時間發現,并通過擊鼓的方式傳遞軍情。
不同的鼓點節奏代表著不同的信息,如敵軍的數量、進攻方向等。
城內的守軍聽到鼓聲后,便能迅速做出反應,集結兵力,前往相應的防御位置。
先前在秦家村的時候,負責遠程指揮的是言清,而這次,她依舊被秦明任命為作戰指揮官,訓練的時候,她站在鼓樓上,擊鼓訓練守城的所有部隊。
如今的民壯團總共有一千多人,分成了整整十個小隊,新加入的平安衛士兵和一些本縣的青壯進行了重新分配和訓練。
如今的平安衛這邊,只剩下了四百多的士兵,秦明將其分成了四隊,張青擔任大隊長,王虎,于景山,孟超三名百戶擔任隊長,每人指揮一百多人,專門負責縣城的城防。
秦明的徒弟穆安帶領著一百多人的‘少年軍’,也成為的一個獨立的小隊。
另外夷人部族也都全部搬到了縣城之中,秦明將其安排到了縣城東南角的一片區域,讓他們在這里定居。
而在縣城外圍,楊玉蓮率領的‘夜不收’小隊在叢林和山頭布置了大量的暗哨,監視者縣城周邊的情況,一旦出現敵人,他們會第一時間對縣城發出警報。
城樓上的風突然卷來一陣鼓聲,“咚——咚——咚”,節奏穩得像秤砣。
秦明抬頭望向鼓樓,三層木樓的飛檐下掛著八盞紅燈籠,言清正站在鼓架前,一身素色勁裝,袖口挽到小臂,露出半截白皙的手腕。
她手里的鼓槌是檀木做的,敲在牛皮鼓面上時,指節微微泛白,目光卻始終盯著城下的訓練隊伍,連額角的碎發垂下來都沒顧上拂。
“兩短一長是集合,三長兩短是西城門增援——都記牢了!”
言清的聲音透過風傳下來,城根下的士兵立刻動了。張青領著四百平安衛士兵,分成四隊往不同方向跑,甲葉碰撞的“嘩啦”聲混著腳步聲,竟沒半分雜亂。
“不錯!”
目睹訓練場面的秦明臉上終于露出了滿意的神色。
“咱們這次火器要省著用。”
言清從鼓樓上下來,裙擺沾了些灰塵,“昨天我讓工匠試過,這爆火雷扔出去能炸碎半塊城磚,但剩下的存貨只夠對付三波攻城梯。商路封了,硝石在城里買不到,連藥鋪里的芒硝都被我搜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