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跳躍》:跨媒介的時空對話
藝術家李山在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打造的沉浸式空間,運用AR投影與機械裝置重構生物藝術。觀眾佩戴智能手環后,裝置會根據心率生成動態光影矩陣。展區面積達1200㎡,包含12組互動作品,日均接待量突破5000人次。
《藝術史狂想曲》:毛氈重構經典
露西·斯帕羅在K11 ECOAST的華南首展,用羊毛氈復刻《蒙娜麗莎》《星空》等50件藝術史名作。展區特設DIY工坊,觀眾可參與制作迷你毛氈雕塑,作品將納入數字藝術庫永久保存。
《自然-非然》:波普與生態的碰撞
薛松個展通過焚燒印刷品拼貼技術,在120米長卷上呈現深圳城市變遷。展品《大鵬所城》融合大鵬半島珊瑚礁衛星數據,實時生成碳足跡可視化圖譜。
藝術家工作室探秘:11位本土創作者開放蛇口、華僑城等地的11處工作室。預約者可參與版畫拓印、陶藝塑形等創作,完成作品可獲NFT數字證書。
藝術漫游Citywalk:16條路線串聯華僑城創意園、大芬油畫村等藝術地標。推薦“科技美學線”:從騰訊大廈數字藝術屏出發,途經大疆天空之城,最終抵達前海保稅藝術中心。
海上放映劇場:每晚19:30在蛇口海濱放映《中國當代藝術檔案》等紀錄片,搭配海浪聲場環繞音效,打造多感官觀影體驗。
內容標簽: 深圳藝術周,沉浸式藝術展覽,量子跳躍,藝術漫游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