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國清邁的蔥郁綠野間,一座 2000㎡的私人收藏館正在悄然生長。施工團隊將現代參數化技術與泰國傳統藤編工藝進行突破性融合,在室內天花與陳列墻打造出 “流動的藤編肌理”,為藏品展示空間注入自然生命力與藝術靈動感。項目以 “可持續材料 + 數字化制造” 為核心理念,實現了 “本土工藝現代化” 的創新實踐,成為東南亞生態藝術空間的標桿之作。
形態創新:讓藤編成為空間的 “流動脈絡”
設計團隊以 “云與蒸汽的動態軌跡” 為靈感,通過生成設計軟件模擬自然形態,構建出貫穿室內外的流線型藤編結構:
立體編織邏輯:藤編陳列墻與天花造型采用 “雙曲面漸變編織法”,單根藤條的彎曲半徑從 800mm 至 1500mm 動態變化,形成如波浪般起伏的三維曲面(主展廳中央的藤編莢體最高達 5 米,底部自然收窄至 3.5 米,實現視覺上的輕盈懸浮感);
功能即造型:藤編結構不僅是裝飾,更承載實用功能 —— 懸空部分自然下垂形成 “展示莢”,內置定制化托架(承重≥50kg/㎡)用于陳列銀器與瓷器;天花區域的藤編網格暗藏照明系統(間距 200mm 的 LED 軟燈帶),光線透過藤條間隙形成斑駁光影,呼應藏品的溫潤質感。
材料革命:傳統藤編的 “技術升級”
項目選用泰國原生藤棕櫚(生長期 3 年,可持續采伐)作為核心材料,通過三大工藝突破實現 “自然材質的精密化呈現”:
預處理工藝:藤條經 “蒸煮 - 脫脂 - 防腐” 三步處理(浸泡于天然蜂蠟與檸檬草精油混合液 48 小時),耐候性提升 50%(濕度 80% 環境下壽命達 15 年),同時保留天然紋理與植物清香;
參數化編織:開發 “藤編節點智能算法”,將每根藤條的交叉角度、編織密度轉化為可量化數據(如主展廳藤編墻的編織密度隨光照強度動態調整,南向區域密度增加 20% 以遮擋強光),確保造型精度與結構強度的統一(單根藤條抗拉強度≥80MPa,遠超常規編織工藝)。
生態敘事:讓空間 “呼吸” 的可持續實踐
結合清邁高溫高濕的氣候特點,藤編結構被賦予 “被動式節能” 功能:
空氣流通:藤編網格的間隙(30-50mm)形成自然風道,夏季可降低室內溫度 2-3℃,減少空調能耗 30%;
光影調節:天花藤編的疏密變化隨太陽軌跡自動優化(通過 BIM 模擬預設 12 種光影模式),正午時分形成柔和漫反射,傍晚則勾勒出藏品的立體輪廓,實現 “自然光與人工光的無縫切換”。
數字化建模:從自然形態到可加工數據
利用 3D 掃描技術采集真實藤條的彎曲形態,導入 Grasshopper 生成參數化模型,自動拆解為 1200 + 個藤編模塊(每個模塊包含藤條長度、彎曲角度、編織節點坐標等 30 + 參數),誤差控制在 2mm 以內;
針對復雜莢體結構,采用 “分層編織法”:先通過鋼骨架構建曲面基底(誤差 ±1mm),再由泰國工匠手工編織表層藤條,實現 “機械精度與手工溫度” 的結合。
模塊化預制:疫情下的 “工廠化智造”
所有藤編模塊在清邁本地工廠預制完成(嚴格控制濕度 60%±5%,避免藤條變形),最大程度減少現場作業:
藤條切割:采用數控精密切割機(精度 0.1mm),確保每根藤條兩端斜角誤差≤0.5°;
節點加固:在藤條交叉點嵌入隱形不銹鋼卡扣(承重測試達 100kg / 節點),表面覆蓋天然藤皮,保持視覺統一性。
智能照明集成:光影與藤編的共生設計
天花藤編網格內暗藏 “磁吸式 LED 燈帶”(顯色指數 Ra≥90),可通過手機 APP 調節色溫(2700K-5000K)與亮度,滿足不同藏品的展示需求;
展示莢體內部采用 “光纖導光技術”,光線從藤條間隙隱蔽導入,避免直射損傷文物(實測紫外線含量≤5μW/㎡,符合博物館級照明標準)。
可持續閉環:從采伐到回收的全鏈條環保
藤條選自 FSC 認證林場(每采伐 1 棵藤棕櫚,同步補種 3 棵),運輸采用電動貨車(較傳統燃油車碳排放降低 70%);
項目結束后,藤編模塊可整體拆卸回收,經消毒處理后用于二次創作(如家具、燈具),廢料制成生物質燃料,實現 “零廢棄” 目標。
項目尚未完全落成,已成為東南亞設計圈的 “生態材料教科書”:
文化傳承:將瀕臨流失的泰國藤編工藝與現代建筑美學結合,為傳統手工藝注入科技價值,獲當地文化部 “非遺創新實踐” 認證;
空間體驗:藤編曲面的有機形態打破傳統展館的冰冷感,藏品在自然肌理與光影變幻中更顯溫度,參觀動線隨藤編脈絡自然引導,停留時間提升 40%;
工藝沉淀:積累的 “藤編參數化設計 - 模塊化預制 - 智能集成” 技術體系,已形成可復制的解決方案,后續應用于 3 個東南亞高端商業項目,工期縮短 25%,材料損耗率控制在 8% 以內。
本案證明,天然材料通過技術賦能可突破傳統應用局限:
跨界融合:參數化設計讓藤編從 “平面裝飾” 升級為 “三維空間結構”,為天花、立面、家具一體化設計提供新思路;
可持續溢價:當藤編工藝與智能照明、生態節能結合,其價值從 “裝飾材料” 提升至 “空間解決方案”,客單價較傳統藤編工程提高 300%;
地域特色表達:在全球化設計中,本土材料 + 現代技術的組合,成為打造 “不可復制的場所精神” 的核心密碼。
內容標簽:藤編裝飾案例、室內天花裝飾造型、生態藝術空間、參數化設計、可持續材料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