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
建筑外立面設計初期,你們如何與建筑師協作實現創意落地?深化設計包含哪些核心環節?
答復:
我們倡導 “從概念到落地的全周期協同”,通過 3 大階段 8 個核心環節,確保設計創意與工程可行性無縫銜接:
1. 創意轉化階段(設計圖紙→可加工模型)
BIM 全專業建模:基于建筑師提供的 CAD 圖紙,建立 1:1 參數化 BIM 模型,重點解析表皮形態的幾何邏輯(如雙曲面曲率半徑、穿孔漸變規律),提前發現 “造型美觀但工藝不可行” 的沖突點(曾在某博物館項目中,通過模型測算發現原設計的銳角拼接會導致金屬板材斷裂,及時優化為圓弧過渡方案)。
材料適配性測試:針對設計師偏好的材料(如超白玻璃、鑄鋁雕花板),在 2 萬平基地進行實體打樣,提供 “材料物理性能報告”(抗拉強度、耐候性、加工極限),輔助設計師調整細節(例如某項目原計劃使用 3mm 厚銅板,經測試發現沿海環境下腐蝕速率過快,最終優化為 5mm 厚鍍銅鋼板,成本降低 20% 且壽命延長 15 年)。
2. 深化設計階段(模型→可施工圖紙)
節點構造設計:細化每一類表皮單元的連接方式(如玻璃幕墻的點式駁接、金屬板的勾搭式安裝),提供三維節點圖 + 受力計算書(風荷載、抗震設防烈度均按項目所在地規范提升 10% 冗余設計)。
分板優化方案:通過自主研發的 “智能分板算法”,將復雜表皮自動拆分為加工效率最高的單元(如某商業綜合體 2000㎡漸變穿孔板,分板數量從人工設計的 1500 塊優化至 1200 塊,加工周期縮短 25%),同時確保拼接縫符合美學比例(縫寬統一控制在 8-12mm,誤差≤1mm)。
3. 落地預演階段(圖紙→實物驗證)
1:1 小樣試制:選取 10-30㎡典型區域進行實體搭建,邀請建筑師、業主現場驗收,重點驗證 “光影效果”“觸感體驗”“安裝便捷性”(某總部大樓項目通過小樣發現表皮顏色在不同時段反光差異較大,及時調整金屬板表面處理工藝,避免大面積返工)。
施工模擬推演:利用 Navisworks 進行施工工序模擬,預判高空吊裝、腳手架搭建等環節的風險點,生成《施工可行性報告》(如某超高層建筑外立面施工,通過模擬發現傳統吊籃作業效率低,改用定制化軌道式作業平臺,工期縮短 30%)。
協作優勢:2000 + 項目積累的 “設計師痛點庫”,能快速識別曲面過渡生硬、材質搭配沖突等潛在問題,平均為每個項目減少 4-6 輪設計修改,讓創意落地少走彎路。